上期《新知周刊》發表了劉夙的一篇文章,從氣候特點和植被特徵的角度分析了美國加州森林火災多發的原因。事實上,加州森林火災的多發,與美國的環保主義者也有關係。
先說說北京。北京延慶九裏梁,有一片方圓10千米的荒山。十幾年前,一個名叫張嬌的北京“款姐”承包了這片土地,試圖恢復這裏原有的風貌。環保組織建議她封山,讓大自然憑借自己的力量恢復生態。她卻在一片山坡上劃出相鄰的兩塊地方,一塊人工種植了各種樹苗,另一塊則放任自流。幾年後,前者長出一片雜木林,後者依然光禿禿。
這個案例代表了生態保護的兩種思路。一種思路認為沒有人類幹預的大自然是最完美的,環保的最終目的就是恢復大自然原有的樣子。這一派曾經是國際環保界的主流。
但是,近年來,一種新的環保思路逐漸浮出水面。一些環保人士認為,人類已經給大自然帶來了不可逆轉的變化,必須學會適應這種變化,而不是一味強調回到過去。“人類已經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把生態環境恢復到未被人類破壞前的樣子,”美國普度大學植物保護專家Young Choi說。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西斯泰德(Timothy Seastedt)在《生態與環境科學前沿》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綜述認為,地球上的大部分生態係統已經被改變得如此徹底,科學家們必須把它們當做新的生態係統,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環保的最終目的:保護生態係統的生物多樣性。
再來說說加州森林大火,它也和環保的思路有著密切的關係。近幾年加州森林大火幾乎每年都要發作一次。其實火災並不稀奇,科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以前加州地區原始森林平均每10年就要遭遇一次火災,只有高大、皮厚的樹種才能存活下來。因此,該地區真正的原始森林,樹木密度不高,林下植被稀疏,可燃物載量低,森林大火的燃燒速度和影響范圍容易控制。但加州森林曾被早期移民砍伐過一輪,大樹變少,中等高度的樹木增多,林下可燃物載量過高。這樣一來,森林大火很容易通過這些中等高度的樹上升到樹冠,從森林上方迅速蔓延開來。其結果就是一旦發生火災,火勢很難控制。
因此,科學家曾經建議政府進行人工幹預,通過適當砍伐以及可控制的小火焚燒來減少林下可燃物載量,降低大面積災難性火災的發生幾率。可惜,由于環保組織反對以及民眾對于政府的不信任,這一措施始終沒能實施。
當然,也有不少科學家對于人工幹預生態係統的做法表示懷疑,認為人類目前並沒有完全掌握大自然的規律,貿然行事可能弄巧成拙。世界自然基金會保護物種多樣性部門主任利波曼,指責這種思路“代表了人類的一種自大的心態。”
西斯泰德不同意這個說法。“人類已經在改變生態係統了,”他說:“比如,人類釋放的溫室氣體已經改變了很多地方的生態環境。”他建議政府應該適當撥款,讓生態學家在小范圍內研究人工幹預生態係統的後果,為將來大面積推廣做準備。
(袁越 美國 生物學碩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