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8/12/27 04:09
〔編譯張沛元/綜合雪梨二十六日外電報導〕澳洲一份科學報告指出,亞太地區正面臨天災侵襲,導致重大傷亡的時代;都市化、氣候變遷與食物短缺使得自然災害的危害加劇,恐一次就奪走上百萬條人命,其中又以印尼、菲律賓與中國的風險最高。
中、菲、印尼 風險最高
雪梨晨驅報二十六日報導,官方機構「地質科學澳洲」的一份科學報告發現,地震與海嘯等天災的衝擊,恐將隨著人口增加與氣候變遷而加劇;該報告已促使澳洲總理陸克文與印尼總統尤德約諾成立聯合災難訓練與研究中心。
都會超級強震 奪命百萬
該報指出,澳洲科學家分析亞太地區發生地震、熱帶風暴、海嘯與火山爆發的可能性,並且估計可能的死傷與受災人數;結果發現,位於喜馬拉雅造山帶、中國、印尼與菲律賓的大都會,最可能遭到死亡人數超過一百萬人的地震侵襲;印尼平均每十年、菲律賓每數十年可能發生嚴重影響數十萬人的火山爆發。至於孟加拉等人口爆炸的低地國家,則恐遭海嘯、洪水與熱帶風暴蹂躪。
這份分析過去四百年來的天災數據,藉此預測未來天災可能性的報告指出,人口增加、氣候變遷與食物短缺,都會導致天災災情更為惡化。這份研究說,奪走超過一萬人性命的天災,有可能每十年間就發生數次,此外也可能發生影響所及超過一百萬人的大規模天災。
人口增加 傷亡風險增加
「地質科學澳洲」的科學家辛普森解釋說,人口增加是亞太地區容易遭天災蹂躪的主因,因為人口一多,民眾就開始定居於以前沒住過的地方,像是容易發生土石流的陡坡地,或每幾年就淹水的海濱或河濱。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227/78/1bwjr.html
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新喀里多尼亞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全球1/5珊瑚礁已死 溫室廢氣為元兇
沈子涵/整理
法新社報導,根據非政府組織「全球珊瑚礁監測網」(Global Coral Reef Monitoring Network)今天公佈的研究報告,全球將近1/5的珊瑚礁已經死亡,二氧化碳是主要兇手。
這份報告警告,依照現有趨勢,不斷增加的溫室效應氣體會在未來20年至40年內,造成許多仍存活的珊瑚死亡。
該組織的協調人威金生(Clive Wilkinson)表示:「如果不大幅減少排放量,我們所知的珊瑚礁可能就會消失,大片珊瑚將絕跡。」
聯合國從本月1日至12日召開會議,針對簽署新氣候變遷全球協定進行磋商,而這份報告是趁會議召開之便提出。
根據一般估計,全球有5億人口仰賴珊瑚礁攝取食物和賺取觀光收益。
專家指出,珊瑚死亡有幾種原因,包括當地污染、過度捕魚和外來物種入侵。
但專家表示,溫室效應造成海洋溫度上升,以及海洋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造成的酸化,可能是珊瑚死亡的兩大因素。
資料來源:http://www.cdnews.com.tw
法新社報導,根據非政府組織「全球珊瑚礁監測網」(Global Coral Reef Monitoring Network)今天公佈的研究報告,全球將近1/5的珊瑚礁已經死亡,二氧化碳是主要兇手。
這份報告警告,依照現有趨勢,不斷增加的溫室效應氣體會在未來20年至40年內,造成許多仍存活的珊瑚死亡。
該組織的協調人威金生(Clive Wilkinson)表示:「如果不大幅減少排放量,我們所知的珊瑚礁可能就會消失,大片珊瑚將絕跡。」
聯合國從本月1日至12日召開會議,針對簽署新氣候變遷全球協定進行磋商,而這份報告是趁會議召開之便提出。
根據一般估計,全球有5億人口仰賴珊瑚礁攝取食物和賺取觀光收益。
專家指出,珊瑚死亡有幾種原因,包括當地污染、過度捕魚和外來物種入侵。
但專家表示,溫室效應造成海洋溫度上升,以及海洋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造成的酸化,可能是珊瑚死亡的兩大因素。
資料來源:http://www.cdnews.com.tw
地理探索
這一次的課堂我們前往鑑湖堂,步行約30分鐘。在途中看了許許多多被荒廢的田園,但由他人說這是ㄧ塊復育地,想一想感覺有點怪異...尤其是復育地竟然有垃圾。在目標的中,我們看了很多許許多多的復育地,無論是建築物或者是土地以及路標的規劃等等,都在進行中。最令我映像深刻的事就是它那日據時代的建築物至今仍舊保留著,可以想像當時該地區所佔的重要性。此旅程中我感覺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我覺得復育是件很重要的,但是不要只顧著復育該此地原有的生態系而忘卻了鄒招有被威脅著影響,因為畢竟然不足大自然之力,可以把生態調配得非常好的ratio,萬一物種調配不好反而會造成另一個重大的影響。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冊亨加大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力度
冊亨縣採取積極有效措施,深入開展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在全縣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4月中旬以來,為確保坡耕地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縣委、縣政府從加強領導、出臺政策、思想發動、制定規劃、人工造林、落實目標管理等各項舉措入手,扎實開展各項工作。
加強組織領導。縣委、縣政府在縣財政經費拮據的情況下,安排50萬元作為工作經費和治理經費。同時,成立了以縣長任組長,相關部門及14個鄉(鎮)鄉(鎮)長為成員的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領導小組,從公、檢、法、司、林業、國土、農業、畜牧等部門抽調人員充實力量,成立了綜合宣傳、打擊整治、植被恢復督查指導等工作組。
出臺政策措施。制定了《冊亨縣保護森林資源和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安排意見》,對全縣坡地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治理范圍和內容、工作方法、時間和紀律要求等都作了具體的安排部署。
搞好宣傳發動,營造良好氛圍。各鄉鎮通過深入農戶家中召開群眾座談會和村民大會,並向群眾發放公開信、小冊子、相關法律法規等宣傳資料,讓治理工作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還要求農戶簽訂退耕還林承諾書,保證在規定時間內將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
開展調查摸底,制定規劃。林業部門和各鄉鎮抽調人員深入到山頭地塊、進村入戶進行調查摸底,協助各鄉鎮將大于25°的坡耕地全部勾繪上圖,並結合各鄉鎮產業發展,編制科學合理的規劃。計劃在三年時間內將大于25°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
加大對毀林開墾、擅自改變林地用途等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打擊力度。由縣公、檢、法和林業公安組成打擊整治組,對毀林開墾、擅自改變林地用途等破壞森林資源行為進行排查,目前已辦理各類破壞森林資源的案件6起。對大于25°的坡耕地一律強行責令退耕還林,對責任人限期恢復林草植被,並要求每畝繳納100—200元的造林保證金。聘請專業造林隊伍對縣城周圍大于25°的坡耕地進行人工造林恢復植被,造林工作于4月底開始,造林樹種主要選擇老百姓比較容易接受的桉樹和油茶。目前,已完成造林1007畝,佔需退耕面積1060畝的95%。
加大對坡地治理工作的技術指導。縣林業局組織技術人員分赴各鄉鎮,對各鄉鎮坡地治理規劃的勾圖、制圖、造林樹種選擇等給予分類指導。同時,嚴把造林苗木質量關,杜絕病苗、弱苗上山。對于打坑規格和造林株行距以及施肥不符合技術要求的責令施工隊伍返工,直至達標為止。經檢查造林成活率低于85%以下的,督促施工隊伍及時進行補植補造,並加強撫育管理,確保造一片,存活一片,綠化一片。
出臺目標管理責任制。將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納入縣委、縣政府年度要辦的實事之一,制訂全縣治理坡地過度開墾目標責任書,將坡地治理工作納入對相關部門的綜合考評內容,納入幹部任期考核內容,作為新農村建設考核內容。根據治理任務和目標完成情況,對組織有力、措施到位、成效明顯的部門和鄉鎮及個人給予獎勵。對組織不力,不能按時完成工作任務的進行通報批評,對主要領導進行誡免談話。縣直各相關部門和涉及鄉鎮也制訂了相應考核辦法,層層落實責任,確保治理工作任務完成。
經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全縣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截止11月30日,全縣共落實25°以上坡耕地退耕面積58682畝;制止25°以上坡地新開荒面積7093畝;糾正25°以上原開荒坡地6981畝;糾正退耕還林復耕地579畝;開展政策宣傳820次。
新華網 ( 2008-12-10 )
作者:余啟佳 周習甫 稿件來源:黔西南日報
4月中旬以來,為確保坡耕地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縣委、縣政府從加強領導、出臺政策、思想發動、制定規劃、人工造林、落實目標管理等各項舉措入手,扎實開展各項工作。
加強組織領導。縣委、縣政府在縣財政經費拮據的情況下,安排50萬元作為工作經費和治理經費。同時,成立了以縣長任組長,相關部門及14個鄉(鎮)鄉(鎮)長為成員的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領導小組,從公、檢、法、司、林業、國土、農業、畜牧等部門抽調人員充實力量,成立了綜合宣傳、打擊整治、植被恢復督查指導等工作組。
出臺政策措施。制定了《冊亨縣保護森林資源和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安排意見》,對全縣坡地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治理范圍和內容、工作方法、時間和紀律要求等都作了具體的安排部署。
搞好宣傳發動,營造良好氛圍。各鄉鎮通過深入農戶家中召開群眾座談會和村民大會,並向群眾發放公開信、小冊子、相關法律法規等宣傳資料,讓治理工作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還要求農戶簽訂退耕還林承諾書,保證在規定時間內將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
開展調查摸底,制定規劃。林業部門和各鄉鎮抽調人員深入到山頭地塊、進村入戶進行調查摸底,協助各鄉鎮將大于25°的坡耕地全部勾繪上圖,並結合各鄉鎮產業發展,編制科學合理的規劃。計劃在三年時間內將大于25°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
加大對毀林開墾、擅自改變林地用途等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打擊力度。由縣公、檢、法和林業公安組成打擊整治組,對毀林開墾、擅自改變林地用途等破壞森林資源行為進行排查,目前已辦理各類破壞森林資源的案件6起。對大于25°的坡耕地一律強行責令退耕還林,對責任人限期恢復林草植被,並要求每畝繳納100—200元的造林保證金。聘請專業造林隊伍對縣城周圍大于25°的坡耕地進行人工造林恢復植被,造林工作于4月底開始,造林樹種主要選擇老百姓比較容易接受的桉樹和油茶。目前,已完成造林1007畝,佔需退耕面積1060畝的95%。
加大對坡地治理工作的技術指導。縣林業局組織技術人員分赴各鄉鎮,對各鄉鎮坡地治理規劃的勾圖、制圖、造林樹種選擇等給予分類指導。同時,嚴把造林苗木質量關,杜絕病苗、弱苗上山。對于打坑規格和造林株行距以及施肥不符合技術要求的責令施工隊伍返工,直至達標為止。經檢查造林成活率低于85%以下的,督促施工隊伍及時進行補植補造,並加強撫育管理,確保造一片,存活一片,綠化一片。
出臺目標管理責任制。將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納入縣委、縣政府年度要辦的實事之一,制訂全縣治理坡地過度開墾目標責任書,將坡地治理工作納入對相關部門的綜合考評內容,納入幹部任期考核內容,作為新農村建設考核內容。根據治理任務和目標完成情況,對組織有力、措施到位、成效明顯的部門和鄉鎮及個人給予獎勵。對組織不力,不能按時完成工作任務的進行通報批評,對主要領導進行誡免談話。縣直各相關部門和涉及鄉鎮也制訂了相應考核辦法,層層落實責任,確保治理工作任務完成。
經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全縣治理坡地過度開墾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截止11月30日,全縣共落實25°以上坡耕地退耕面積58682畝;制止25°以上坡地新開荒面積7093畝;糾正25°以上原開荒坡地6981畝;糾正退耕還林復耕地579畝;開展政策宣傳820次。
新華網 ( 2008-12-10 )
作者:余啟佳 周習甫 稿件來源:黔西南日報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森林課後感想
看完森林保護相關資料之後,我非常深深不以為然,是因為由於人類不停的破壞環境,如今才開始有意識(大概是由於開始影響人類生活的關係)。我認為如課本所言,應該不要干涉自然的恢復力EX:森林放火。已荒地作為基礎,種植人造園以供人利的需求。不應進ㄧ步的干涉干擾一地區(開發或是無開發),已影響當時地的多樣性。WE SHOULD TAKE A STEP TO THINK HOW TO RECOVER SOME REGION THAT DESTORYED BY HUMAN。不應一度的介入─大自然會不停的循環已達成平衡,還有不停的破壞環境已製造不必要的汙染。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環境雜談:加州森林火災多發 與美環保主義者有關
上期《新知周刊》發表了劉夙的一篇文章,從氣候特點和植被特徵的角度分析了美國加州森林火災多發的原因。事實上,加州森林火災的多發,與美國的環保主義者也有關係。
先說說北京。北京延慶九裏梁,有一片方圓10千米的荒山。十幾年前,一個名叫張嬌的北京“款姐”承包了這片土地,試圖恢復這裏原有的風貌。環保組織建議她封山,讓大自然憑借自己的力量恢復生態。她卻在一片山坡上劃出相鄰的兩塊地方,一塊人工種植了各種樹苗,另一塊則放任自流。幾年後,前者長出一片雜木林,後者依然光禿禿。
這個案例代表了生態保護的兩種思路。一種思路認為沒有人類幹預的大自然是最完美的,環保的最終目的就是恢復大自然原有的樣子。這一派曾經是國際環保界的主流。
但是,近年來,一種新的環保思路逐漸浮出水面。一些環保人士認為,人類已經給大自然帶來了不可逆轉的變化,必須學會適應這種變化,而不是一味強調回到過去。“人類已經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把生態環境恢復到未被人類破壞前的樣子,”美國普度大學植物保護專家Young Choi說。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西斯泰德(Timothy Seastedt)在《生態與環境科學前沿》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綜述認為,地球上的大部分生態係統已經被改變得如此徹底,科學家們必須把它們當做新的生態係統,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環保的最終目的:保護生態係統的生物多樣性。
再來說說加州森林大火,它也和環保的思路有著密切的關係。近幾年加州森林大火幾乎每年都要發作一次。其實火災並不稀奇,科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以前加州地區原始森林平均每10年就要遭遇一次火災,只有高大、皮厚的樹種才能存活下來。因此,該地區真正的原始森林,樹木密度不高,林下植被稀疏,可燃物載量低,森林大火的燃燒速度和影響范圍容易控制。但加州森林曾被早期移民砍伐過一輪,大樹變少,中等高度的樹木增多,林下可燃物載量過高。這樣一來,森林大火很容易通過這些中等高度的樹上升到樹冠,從森林上方迅速蔓延開來。其結果就是一旦發生火災,火勢很難控制。
因此,科學家曾經建議政府進行人工幹預,通過適當砍伐以及可控制的小火焚燒來減少林下可燃物載量,降低大面積災難性火災的發生幾率。可惜,由于環保組織反對以及民眾對于政府的不信任,這一措施始終沒能實施。
當然,也有不少科學家對于人工幹預生態係統的做法表示懷疑,認為人類目前並沒有完全掌握大自然的規律,貿然行事可能弄巧成拙。世界自然基金會保護物種多樣性部門主任利波曼,指責這種思路“代表了人類的一種自大的心態。”
西斯泰德不同意這個說法。“人類已經在改變生態係統了,”他說:“比如,人類釋放的溫室氣體已經改變了很多地方的生態環境。”他建議政府應該適當撥款,讓生態學家在小范圍內研究人工幹預生態係統的後果,為將來大面積推廣做準備。
(袁越 美國 生物學碩士)
先說說北京。北京延慶九裏梁,有一片方圓10千米的荒山。十幾年前,一個名叫張嬌的北京“款姐”承包了這片土地,試圖恢復這裏原有的風貌。環保組織建議她封山,讓大自然憑借自己的力量恢復生態。她卻在一片山坡上劃出相鄰的兩塊地方,一塊人工種植了各種樹苗,另一塊則放任自流。幾年後,前者長出一片雜木林,後者依然光禿禿。
這個案例代表了生態保護的兩種思路。一種思路認為沒有人類幹預的大自然是最完美的,環保的最終目的就是恢復大自然原有的樣子。這一派曾經是國際環保界的主流。
但是,近年來,一種新的環保思路逐漸浮出水面。一些環保人士認為,人類已經給大自然帶來了不可逆轉的變化,必須學會適應這種變化,而不是一味強調回到過去。“人類已經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把生態環境恢復到未被人類破壞前的樣子,”美國普度大學植物保護專家Young Choi說。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西斯泰德(Timothy Seastedt)在《生態與環境科學前沿》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綜述認為,地球上的大部分生態係統已經被改變得如此徹底,科學家們必須把它們當做新的生態係統,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環保的最終目的:保護生態係統的生物多樣性。
再來說說加州森林大火,它也和環保的思路有著密切的關係。近幾年加州森林大火幾乎每年都要發作一次。其實火災並不稀奇,科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以前加州地區原始森林平均每10年就要遭遇一次火災,只有高大、皮厚的樹種才能存活下來。因此,該地區真正的原始森林,樹木密度不高,林下植被稀疏,可燃物載量低,森林大火的燃燒速度和影響范圍容易控制。但加州森林曾被早期移民砍伐過一輪,大樹變少,中等高度的樹木增多,林下可燃物載量過高。這樣一來,森林大火很容易通過這些中等高度的樹上升到樹冠,從森林上方迅速蔓延開來。其結果就是一旦發生火災,火勢很難控制。
因此,科學家曾經建議政府進行人工幹預,通過適當砍伐以及可控制的小火焚燒來減少林下可燃物載量,降低大面積災難性火災的發生幾率。可惜,由于環保組織反對以及民眾對于政府的不信任,這一措施始終沒能實施。
當然,也有不少科學家對于人工幹預生態係統的做法表示懷疑,認為人類目前並沒有完全掌握大自然的規律,貿然行事可能弄巧成拙。世界自然基金會保護物種多樣性部門主任利波曼,指責這種思路“代表了人類的一種自大的心態。”
西斯泰德不同意這個說法。“人類已經在改變生態係統了,”他說:“比如,人類釋放的溫室氣體已經改變了很多地方的生態環境。”他建議政府應該適當撥款,讓生態學家在小范圍內研究人工幹預生態係統的後果,為將來大面積推廣做準備。
(袁越 美國 生物學碩士)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經建會:綠色造林 年底培育1200萬株苗木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指出,為落實愛台12建設的「綠色造林」計畫,預定年底前將完成平地造林及綠美化 600公頃、山坡地造林500公頃及撫育3萬8000公頃,並培育1200萬株優質苗木,逐步達成節能減碳目標。
經建會表示,因應全球暖化,並落實愛台12建設的「綠色造林」計畫,政府積極規劃推動「綠色造林」,加強山坡地及平地造林工作,並鼓勵私有地參與造林,預計至2012年的第一個4年,可增加3萬公頃森林面積。
經建會強調,今年的「綠色造林」計畫,預定年底前完成平地造林及綠美化600公頃、山坡地造林500公頃及撫育3萬8000公頃,培育1200萬株優質苗木。
因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通過的「京都議定書」,預計2015年要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控制在零成長。
經建會指出,台灣為APEC會員體之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決議在2020年前要增加APEC會員體區域森林覆蓋面積達2000萬公頃,台灣所需配合增加新植造林面積目標為1萬1550公頃。
經建會表示,台灣本島森林面積約為 210萬公頃,占全島面積 58.3%,但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山坡地及平原地區仍須加強造林工作。
為加強造林工作,明年起將持續推動「加強造林及森林永續經營」計畫,主要辦理台灣全島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以建立完整森林資源資料庫,並按自然保護、國土保安、森林育樂、林木經營等分區特性推動不同重點工作。
經建會強調,台灣雖尚未建立碳排放交易機制,也無廠商投資參與森林保護或造林的實例,但政府擬於中南部規劃設置三處大型平地森林遊樂區,可結合規劃區周邊農牧業者發展平原休閒遊憩產業,可藉以活絡綠資源的產業生機,增加農漁村收入。
97/11/09 中央社記者何旭如台北九日電
經建會表示,因應全球暖化,並落實愛台12建設的「綠色造林」計畫,政府積極規劃推動「綠色造林」,加強山坡地及平地造林工作,並鼓勵私有地參與造林,預計至2012年的第一個4年,可增加3萬公頃森林面積。
經建會強調,今年的「綠色造林」計畫,預定年底前完成平地造林及綠美化600公頃、山坡地造林500公頃及撫育3萬8000公頃,培育1200萬株優質苗木。
因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通過的「京都議定書」,預計2015年要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控制在零成長。
經建會指出,台灣為APEC會員體之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決議在2020年前要增加APEC會員體區域森林覆蓋面積達2000萬公頃,台灣所需配合增加新植造林面積目標為1萬1550公頃。
經建會表示,台灣本島森林面積約為 210萬公頃,占全島面積 58.3%,但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山坡地及平原地區仍須加強造林工作。
為加強造林工作,明年起將持續推動「加強造林及森林永續經營」計畫,主要辦理台灣全島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以建立完整森林資源資料庫,並按自然保護、國土保安、森林育樂、林木經營等分區特性推動不同重點工作。
經建會強調,台灣雖尚未建立碳排放交易機制,也無廠商投資參與森林保護或造林的實例,但政府擬於中南部規劃設置三處大型平地森林遊樂區,可結合規劃區周邊農牧業者發展平原休閒遊憩產業,可藉以活絡綠資源的產業生機,增加農漁村收入。
97/11/09 中央社記者何旭如台北九日電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讓每張消費券 都帶綠色重量
包括綠黨在內的台灣環保團體,18日痛批政府發放消費券的行為,只會帶給地球更大的災難。環境運動者潘翰聲就認為,這波的金融風暴,正好給地球休養生息的機會,政府不該在這時鼓勵民眾過度消費(Taipei Times 19-Nov-08)。
富國生活方式 影響抗暖成效 環團的訴求,讓消費與氣候變遷的議題,彼此作了連結。無獨有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中國,其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上周五也在一場與暖化相關的會議上表示,富有國家的人民,應該要放棄他們不永續的生活方式,並應協助窮國來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問題(Reuters 7-Nov-08)。
溫家寶會作這樣的批評,主要是因為中國有三分之一的碳排放量,是花在製造商品輸出到已開發國家;商品是已開發國家的民眾在消費,但排碳的污名卻是掛在中國的身上。因此,他把矛頭指向富有國家,也不全是卸責之詞。
不過,由改變生活方式來抗暖化,對某些學者來說,其貢獻只是滄海一栗。
少開燈就可抗暖 學者不以為然 著有《暖化,別鬧了》一書的丹麥學者隆柏格(Björn Lomborg)就認為,像地球時刻(Earth Hour)這類關燈抗暖化的環保訴求,只是會讓蠟燭產生更多的污染,對實際減碳一點幫助也沒有(Lomborg 2007)。而最近來台的德國學者史多赫(Hans von Storch)也指出,隨手關燈、回收寶特瓶等這類行為,只證明了你是一個好人,但對阻止氣候變遷的助益不大。
隆柏格和史多赫兩人都相信,要阻止人為暖化現象,必須找出最有效的減量方法。像隆柏格就認為不該砸大錢投資在減碳上,因為目前的投資效益都太低,反之應提高十倍的經費在減碳研究上。而史多赫則認為,人們應更嚴肅地看待暖化議題,尋找最有效利用碳排放量的方式,而不是只去騎腳踏車;他更認為科學家不應像政治人物一樣,在媒體面前去操弄一些政治語言。
眾志成城 減碳也需呼朋引伴 但是,對於生活方式改變能否有效減碳,似乎關鍵是在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還是改變一群人的生活習慣。 國際能源署(IEA)在去年峇里氣候會談(COP14)時,就曾公佈數據指民眾若是由使用端節能,至少可減少17%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台灣今年七、八月在電價壓力及節電獎勵的情況下,全國也減少了11.7億度的用電,約等同於少排74萬噸的二氧化碳(能源局 12-Sep-08),足見如果是一群人共同改變生活習慣,仍然對減碳是有影響的。
台灣剛度過了一個極熱的十月,包括嘉義在內的三個城市,分別創下有溫度記錄以來的新高,台北也寫下了歷年次高的十月均溫記錄(中央氣象局2008)。即使仍會有科學家告訴你,隨手關燈並無助於對抗暖化,但只要有千千萬萬個你每天隨手關燈,這個小動作就會成為抗暖的一個開始。 3600元的消費券即將從天而降,但它其實也來自每位納稅人的稅款,既然政府沒辦法幫我們把這829億元,投資在更綠色的未來,那我們就更應善用這消費券,購買對地球較為友善的節能及環保必須品。若台灣人人能如此,必能讓環保團體、甚至是讓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的總理心服口服,也讓消費券減少了環境的污名。
當消費券有了綠色的重量,或許,我們就能更大聲地要求政府,應努力打造一個永續的台灣!
【參考資料】Lomborg, Björn. 2007 “Cool It: The 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s Guide to Global Warming” Goodness Publishing House 《暖化? 別鬧了》隆柏格著 2008 台北:博雅書屋Reuters 7-Nov-08 "China tells rich polluting nations to change lifestyle" reported by Chris Buckley and Emma Graham-HarrisonTaipei Times 19-Nov-08 "Groups slam consumer voucher plan"中央氣象局2008《氣候監測-10月》能源局 12-Sep-08 《住宅用戶及國中小學校「電費折扣獎勵節能措施」實施兩個月,已見成效 》能源局官網
【延伸閱讀】《全球換省電燈泡 世界照明用電將降四成》張楊乾 12-Dec-08 低碳生活部落格《記下碳足跡 讓世界跟著改變》張楊乾 8-Apr-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資料來源: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富國生活方式 影響抗暖成效 環團的訴求,讓消費與氣候變遷的議題,彼此作了連結。無獨有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中國,其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上周五也在一場與暖化相關的會議上表示,富有國家的人民,應該要放棄他們不永續的生活方式,並應協助窮國來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問題(Reuters 7-Nov-08)。
溫家寶會作這樣的批評,主要是因為中國有三分之一的碳排放量,是花在製造商品輸出到已開發國家;商品是已開發國家的民眾在消費,但排碳的污名卻是掛在中國的身上。因此,他把矛頭指向富有國家,也不全是卸責之詞。
不過,由改變生活方式來抗暖化,對某些學者來說,其貢獻只是滄海一栗。
少開燈就可抗暖 學者不以為然 著有《暖化,別鬧了》一書的丹麥學者隆柏格(Björn Lomborg)就認為,像地球時刻(Earth Hour)這類關燈抗暖化的環保訴求,只是會讓蠟燭產生更多的污染,對實際減碳一點幫助也沒有(Lomborg 2007)。而最近來台的德國學者史多赫(Hans von Storch)也指出,隨手關燈、回收寶特瓶等這類行為,只證明了你是一個好人,但對阻止氣候變遷的助益不大。
隆柏格和史多赫兩人都相信,要阻止人為暖化現象,必須找出最有效的減量方法。像隆柏格就認為不該砸大錢投資在減碳上,因為目前的投資效益都太低,反之應提高十倍的經費在減碳研究上。而史多赫則認為,人們應更嚴肅地看待暖化議題,尋找最有效利用碳排放量的方式,而不是只去騎腳踏車;他更認為科學家不應像政治人物一樣,在媒體面前去操弄一些政治語言。
眾志成城 減碳也需呼朋引伴 但是,對於生活方式改變能否有效減碳,似乎關鍵是在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還是改變一群人的生活習慣。 國際能源署(IEA)在去年峇里氣候會談(COP14)時,就曾公佈數據指民眾若是由使用端節能,至少可減少17%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台灣今年七、八月在電價壓力及節電獎勵的情況下,全國也減少了11.7億度的用電,約等同於少排74萬噸的二氧化碳(能源局 12-Sep-08),足見如果是一群人共同改變生活習慣,仍然對減碳是有影響的。
台灣剛度過了一個極熱的十月,包括嘉義在內的三個城市,分別創下有溫度記錄以來的新高,台北也寫下了歷年次高的十月均溫記錄(中央氣象局2008)。即使仍會有科學家告訴你,隨手關燈並無助於對抗暖化,但只要有千千萬萬個你每天隨手關燈,這個小動作就會成為抗暖的一個開始。 3600元的消費券即將從天而降,但它其實也來自每位納稅人的稅款,既然政府沒辦法幫我們把這829億元,投資在更綠色的未來,那我們就更應善用這消費券,購買對地球較為友善的節能及環保必須品。若台灣人人能如此,必能讓環保團體、甚至是讓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的總理心服口服,也讓消費券減少了環境的污名。
當消費券有了綠色的重量,或許,我們就能更大聲地要求政府,應努力打造一個永續的台灣!
【參考資料】Lomborg, Björn. 2007 “Cool It: The 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s Guide to Global Warming” Goodness Publishing House 《暖化? 別鬧了》隆柏格著 2008 台北:博雅書屋Reuters 7-Nov-08 "China tells rich polluting nations to change lifestyle" reported by Chris Buckley and Emma Graham-HarrisonTaipei Times 19-Nov-08 "Groups slam consumer voucher plan"中央氣象局2008《氣候監測-10月》能源局 12-Sep-08 《住宅用戶及國中小學校「電費折扣獎勵節能措施」實施兩個月,已見成效 》能源局官網
【延伸閱讀】《全球換省電燈泡 世界照明用電將降四成》張楊乾 12-Dec-08 低碳生活部落格《記下碳足跡 讓世界跟著改變》張楊乾 8-Apr-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資料來源: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水蟹變陸蟹 新化厚蟹住山洞
一般人的印象,螃蟹都在海邊,台南縣新化鎮山腳里五甲勢卻出現大群螃蟹挖洞,困擾農民;經請教專家,才知道是「台灣厚蟹」,因地理環境變遷,從水蟹變陸蟹了,喜歡在潮濕地棲息。
林姓農民指出,這種螃蟹出沒在新化鎮山腳里五甲勢一帶,一開始他在工寮鐵皮屋四周圍看到很多小洞,還以為是老鼠挖洞,後來才發現有螃蟹從洞穴進進出出,曾經捉來吃,卻沒什麼肉,口感也不好。
後來請教保育專家,才知道這是台灣特有種的台灣厚蟹,分佈的地域廣泛,從河口泥灘地、草澤、紅樹林或魚塭土堤,都可看見厚蟹掘穴而居。
林姓農民的山坡地,緊鄰崩厝溪,山坡地常保潮溼,才會被台灣厚蟹看中,但他在山區其他地方,也很少看到台灣厚蟹,可能棲息地多已遭到破壞;他樂見台灣厚蟹在此定居,但螃蟹別的地方不去,最喜歡在工寮四周挖洞,是比較困擾的。
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說,台灣厚蟹原為水蟹現在已變成陸蟹,為適應山坡地的棲身環境,仍選擇潮溼地帶維持穴居習慣,從溪中取得食物,現在也改變從陸地取得昆蟲。
依古地理環境推測,新化鎮洋仔港曾經是倒風內海的商港,台灣厚蟹早年沿水路而來定居在山區,海岸線倒退了,台灣厚蟹演化成今日的陸蟹,也是地理環境變遷的活證據。
2008/10/26 聯合報
參考資料: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4573363.shtml
林姓農民指出,這種螃蟹出沒在新化鎮山腳里五甲勢一帶,一開始他在工寮鐵皮屋四周圍看到很多小洞,還以為是老鼠挖洞,後來才發現有螃蟹從洞穴進進出出,曾經捉來吃,卻沒什麼肉,口感也不好。
後來請教保育專家,才知道這是台灣特有種的台灣厚蟹,分佈的地域廣泛,從河口泥灘地、草澤、紅樹林或魚塭土堤,都可看見厚蟹掘穴而居。
林姓農民的山坡地,緊鄰崩厝溪,山坡地常保潮溼,才會被台灣厚蟹看中,但他在山區其他地方,也很少看到台灣厚蟹,可能棲息地多已遭到破壞;他樂見台灣厚蟹在此定居,但螃蟹別的地方不去,最喜歡在工寮四周挖洞,是比較困擾的。
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說,台灣厚蟹原為水蟹現在已變成陸蟹,為適應山坡地的棲身環境,仍選擇潮溼地帶維持穴居習慣,從溪中取得食物,現在也改變從陸地取得昆蟲。
依古地理環境推測,新化鎮洋仔港曾經是倒風內海的商港,台灣厚蟹早年沿水路而來定居在山區,海岸線倒退了,台灣厚蟹演化成今日的陸蟹,也是地理環境變遷的活證據。
2008/10/26 聯合報
參考資料: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4573363.shtml
無尾港生態演講心得
由這一次的演講之中,我學到了很多。我感覺其實真正他所表達的意思是在於它所傳授給我們生態永續發展的概念。由於無尾港所設立的水鳥保護使的周邊社區的人文背景、經濟開發與社會發展的環境變遷。影響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發展與棲地環境的保育,更影響社區發展的土地利用與經濟開發。這不但解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隔閡,並創造出另一種的生態面貌以及新的經營環境以及經濟的方式。巧妙的化解文化以及生態與經濟的危機。
最後我們可以發現到,其實生態的永續性是大家一起來共同經營的,並不是只依賴官方以及民間團體而鑄成的,大家一起盡ㄧ份心,正所謂:ㄧ個人和一個人所累積的力量可以成就一件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
參考資料:http://www.wwg.org.tw/index.php
最後我們可以發現到,其實生態的永續性是大家一起來共同經營的,並不是只依賴官方以及民間團體而鑄成的,大家一起盡ㄧ份心,正所謂:ㄧ個人和一個人所累積的力量可以成就一件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
參考資料:http://www.wwg.org.tw/index.php
史丹利演講心得
在他的blog裡,他發了許許多多相關的創意點子,重要的是,是與現在環保議題有相關性的關聯。在他的創作之中,他所遊國的感發,一一的敘寫出來。對於自己的創意以及對於生態環保的的交集之中透露出我們現在的人目前所重視的環保議題。我們由此可以了解,其實生活原來可以這麼簡單,而且還與自然相互結合,其實我們也可以如此。
可以去他相關的網站去尋找:http://tw.myblog.yahoo.com/arsablue-stanley/
可以去他相關的網站去尋找:http://tw.myblog.yahoo.com/arsablue-stanley/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