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經建會:綠色造林 年底培育1200萬株苗木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指出,為落實愛台12建設的「綠色造林」計畫,預定年底前將完成平地造林及綠美化 600公頃、山坡地造林500公頃及撫育3萬8000公頃,並培育1200萬株優質苗木,逐步達成節能減碳目標。
經建會表示,因應全球暖化,並落實愛台12建設的「綠色造林」計畫,政府積極規劃推動「綠色造林」,加強山坡地及平地造林工作,並鼓勵私有地參與造林,預計至2012年的第一個4年,可增加3萬公頃森林面積。
經建會強調,今年的「綠色造林」計畫,預定年底前完成平地造林及綠美化600公頃、山坡地造林500公頃及撫育3萬8000公頃,培育1200萬株優質苗木。
因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通過的「京都議定書」,預計2015年要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控制在零成長。
經建會指出,台灣為APEC會員體之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決議在2020年前要增加APEC會員體區域森林覆蓋面積達2000萬公頃,台灣所需配合增加新植造林面積目標為1萬1550公頃。
經建會表示,台灣本島森林面積約為 210萬公頃,占全島面積 58.3%,但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山坡地及平原地區仍須加強造林工作。
為加強造林工作,明年起將持續推動「加強造林及森林永續經營」計畫,主要辦理台灣全島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以建立完整森林資源資料庫,並按自然保護、國土保安、森林育樂、林木經營等分區特性推動不同重點工作。
經建會強調,台灣雖尚未建立碳排放交易機制,也無廠商投資參與森林保護或造林的實例,但政府擬於中南部規劃設置三處大型平地森林遊樂區,可結合規劃區周邊農牧業者發展平原休閒遊憩產業,可藉以活絡綠資源的產業生機,增加農漁村收入。
97/11/09 中央社記者何旭如台北九日電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讓每張消費券 都帶綠色重量

包括綠黨在內的台灣環保團體,18日痛批政府發放消費券的行為,只會帶給地球更大的災難。環境運動者潘翰聲就認為,這波的金融風暴,正好給地球休養生息的機會,政府不該在這時鼓勵民眾過度消費(Taipei Times 19-Nov-08)。
富國生活方式 影響抗暖成效 環團的訴求,讓消費與氣候變遷的議題,彼此作了連結。無獨有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中國,其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上周五也在一場與暖化相關的會議上表示,富有國家的人民,應該要放棄他們不永續的生活方式,並應協助窮國來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問題(
Reuters 7-Nov-08)。 
溫家寶會作這樣的批評,主要是因為中國有三分之一的碳排放量,是花在製造商品輸出到已開發國家;商品是已開發國家的民眾在消費,但排碳的污名卻是掛在中國的身上。因此,他把矛頭指向富有國家,也不全是卸責之詞。 
不過,由改變生活方式來抗暖化,對某些學者來說,其貢獻只是滄海一栗。
少開燈就可抗暖 學者不以為然 著有《
暖化,別鬧了》一書的丹麥學者隆柏格(Björn Lomborg)就認為,像地球時刻(Earth Hour)這類關燈抗暖化的環保訴求,只是會讓蠟燭產生更多的污染,對實際減碳一點幫助也沒有(Lomborg 2007)。而最近來台的德國學者史多赫(Hans von Storch)也指出,隨手關燈、回收寶特瓶等這類行為,只證明了你是一個好人,但對阻止氣候變遷的助益不大。 
隆柏格和史多赫兩人都相信,要阻止人為暖化現象,必須找出最有效的減量方法。像隆柏格就認為不該砸大錢投資在減碳上,因為目前的投資效益都太低,反之應提高十倍的經費在減碳研究上。而史多赫則認為,人們應更嚴肅地看待暖化議題,尋找最有效利用碳排放量的方式,而不是只去騎腳踏車;他更認為科學家不應像政治人物一樣,在媒體面前去操弄一些政治語言。
眾志成城 減碳也需呼朋引伴 但是,對於生活方式改變能否有效減碳,似乎關鍵是在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還是改變一群人的生活習慣。 國際能源署(IEA)在去年峇里氣候會談(COP14)時,就曾公佈數據指民眾若是由使用端節能,至少可
減少17%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台灣今年七、八月在電價壓力及節電獎勵的情況下,全國也減少了11.7億度的用電,約等同於少排74萬噸的二氧化碳(能源局 12-Sep-08),足見如果是一群人共同改變生活習慣,仍然對減碳是有影響的。 
台灣剛度過了一個極熱的十月,包括嘉義在內的三個城市,分別創下有溫度記錄以來的新高,台北也寫下了歷年次高的十月均溫記錄(中央氣象局2008)。即使仍會有科學家告訴你,隨手關燈並無助於對抗暖化,但只要有千千萬萬個你每天隨手關燈,這個小動作就會成為抗暖的一個開始。  3600元的消費券即將從天而降,但它其實也來自每位納稅人的稅款,既然政府沒辦法幫我們把這829億元,投資在更綠色的未來,那我們就更應善用這消費券,購買對地球較為友善的節能及環保必須品。若台灣人人能如此,必能讓環保團體、甚至是讓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的總理心服口服,也讓消費券減少了環境的污名。 
當消費券有了綠色的重量,或許,我們就能更大聲地要求政府,應努力打造一個永續的台灣!
【參考資料】Lomborg, Björn. 2007 “Cool It: The 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s Guide to Global Warming” Goodness Publishing House 《暖化? 別鬧了》隆柏格著 2008 台北:博雅書屋Reuters 7-Nov-08 "China tells rich polluting nations to change lifestyle" reported by Chris Buckley and Emma Graham-HarrisonTaipei Times 19-Nov-08 "Groups slam consumer voucher plan"中央氣象局2008《氣候監測-10月》能源局 12-Sep-08 《住宅用戶及國中小學校「電費折扣獎勵節能措施」實施兩個月,已見成效 》能源局官網
【延伸閱讀】全球換省電燈泡 世界照明用電將降四成》張楊乾 12-Dec-08 低碳生活部落格記下碳足跡 讓世界跟著改變》張楊乾 8-Apr-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資料來源: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水蟹變陸蟹 新化厚蟹住山洞

一般人的印象,螃蟹都在海邊,台南縣新化鎮山腳里五甲勢卻出現大群螃蟹挖洞,困擾農民;經請教專家,才知道是「台灣厚蟹」,因地理環境變遷,從水蟹變陸蟹了,喜歡在潮濕地棲息。
林姓農民指出,這種螃蟹出沒在新化鎮山腳里五甲勢一帶,一開始他在工寮鐵皮屋四周圍看到很多小洞,還以為是老鼠挖洞,後來才發現有螃蟹從洞穴進進出出,曾經捉來吃,卻沒什麼肉,口感也不好。
後來請教保育專家,才知道這是台灣特有種的台灣厚蟹,分佈的地域廣泛,從河口泥灘地、草澤、紅樹林或魚塭土堤,都可看見厚蟹掘穴而居。
林姓農民的山坡地,緊鄰崩厝溪,山坡地常保潮溼,才會被台灣厚蟹看中,但他在山區其他地方,也很少看到台灣厚蟹,可能棲息地多已遭到破壞;他樂見台灣厚蟹在此定居,但螃蟹別的地方不去,最喜歡在工寮四周挖洞,是比較困擾的。
台南縣生態保育學會理事長邱仁武說,台灣厚蟹原為水蟹現在已變成陸蟹,為適應山坡地的棲身環境,仍選擇潮溼地帶維持穴居習慣,從溪中取得食物,現在也改變從陸地取得昆蟲。
依古地理環境推測,新化鎮洋仔港曾經是倒風內海的商港,台灣厚蟹早年沿水路而來定居在山區,海岸線倒退了,台灣厚蟹演化成今日的陸蟹,也是地理環境變遷的活證據。
2008/10/26 聯合報
參考資料: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5/4573363.shtml

這是我們共同合作的google map

http://maps.google.com/maps/ms?ie=UTF8&hl=zh-TW&t=h&oe=UTF8&msa=0&msid=115445712319095513405.00043a3fb43b218d3e051

無尾港生態演講心得

由這一次的演講之中,我學到了很多。我感覺其實真正他所表達的意思是在於它所傳授給我們生態永續發展的概念。由於無尾港所設立的水鳥保護使的周邊社區的人文背景、經濟開發與社會發展的環境變遷。影響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發展與棲地環境的保育,更影響社區發展的土地利用與經濟開發。這不但解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隔閡,並創造出另一種的生態面貌以及新的經營環境以及經濟的方式。巧妙的化解文化以及生態與經濟的危機。
最後我們可以發現到,其實生態的永續性是大家一起來共同經營的,並不是只依賴官方以及民間團體而鑄成的,大家一起盡ㄧ份心,正所謂:ㄧ個人和一個人所累積的力量可以成就一件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
參考資料:http://www.wwg.org.tw/index.php

史丹利演講心得

在他的blog裡,他發了許許多多相關的創意點子,重要的是,是與現在環保議題有相關性的關聯。在他的創作之中,他所遊國的感發,一一的敘寫出來。對於自己的創意以及對於生態環保的的交集之中透露出我們現在的人目前所重視的環保議題。我們由此可以了解,其實生活原來可以這麼簡單,而且還與自然相互結合,其實我們也可以如此。
可以去他相關的網站去尋找:http://tw.myblog.yahoo.com/arsablue-stanley/